爱去小说网 > 行者玄奘 > 第十四章 宋云的笔记

第十四章 宋云的笔记

爱去小说网 www.aiquxs.com,最快更新行者玄奘 !

    山下就是大自在天湿婆的祠庙,很多涂灰道人在那里祭祀礼拜,甚是虔敬。

    从这里往东南方行走一百五十里,抵达乌铎迦汉荼城,这是印度河畔的一座商业城市,城中居民富足安乐,喜欢蓄藏奇珍异宝,来自各地的奇玩珍物,大多汇聚于此。

    对玄奘来说,这样一座城市显然没什么好看的,因而只歇了一个晚上,就又匆匆上路了。

    天气越来越炎热,路上可以见到的行人也越来越少。由于没雇向导和手力,行李马匹全靠师徒二人照料,因而这段路走得甚是辛苦。

    这天日刚过午,圆觉就累得不想走了,他问玄奘:“师父,咱们下一段去哪里啊?”

    玄奘道:“你累了吗?等到了婆罗睹逻邑,咱们就停下来,歇息几天。”

    “婆罗睹逻邑,那是什么地方?”

    “是《声明论》的作者波你尼的故乡。”玄奘道。

    圆觉不由得震动了一下,作为一个迦毕拭人,他当然听说过《声明论》,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关于语言文字音声的文法典籍,全书共有千颂,每颂三十二字,共计八章文字,对梵文做了极其详尽的总结,去除了繁复琐碎之处,彻底探索古今的文字语言。因而这部书又被称为《八章书》。

    从这个角度讲,波你尼算得上是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语言学家和语法学家了,是梵文文法的奠基人。在很多人的眼里,大神梵天创立的梵文体系是如此的复杂,波你尼能够熟练驾驭这种文法,已经与仙人无异,据说此人生而知之,博通物理,因而人们又称其为“波你尼仙”。

    《八章书》写成后,波你尼仙将其封缄,呈送给国王。国王十分看重,立即传令全国,普遍教授学习。并且还推行了奖励机制,有持诵通利者赏钱千金!

    此令一出,五印度的贵族子弟都要学习声明学,教学之风,一时盛行于世。其中婆罗门对这门学问尤为擅长,出了很多学富才高,博闻强记之人。

    “我想这个波你尼仙一定是个非常聪明之人!”圆觉敬佩地说道,“小时候,我跟着父亲学习声明学,就觉得很累很麻烦,他写这部书,不知道费了多大的精力!”

    玄奘哈哈一笑:“不必妄自菲薄,也说不定你是个格外有慧根之人呢。”

    圆觉奇怪地问道:“为什么?”

    玄奘道:“为师给你讲个故事吧,就是关于大阿罗汉度化波你尼仙的故事。”

    听到有故事听,圆觉赶紧点头。

    玄奘道:“大约在佛陀圆寂后五百年左右,有一位大阿罗汉从迦湿弥罗国云游至此,看到一个婆罗门正在粗暴地教训一个七八岁的稚童。阿罗汉看不下去,就问婆罗门:‘这是你的孩子吗?他还这么小,你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他呢?’

    “婆罗门说:‘这当然是我的孩子,他不肯好好用功学习《声明论》,我就要教训他!’

    “听了这话,罗汉不禁哈哈大笑起来,也不劝解,就在一旁看着。

    “见此情形,婆罗门心里很不高兴,责备道:‘你这沙门,看我打小孩很好玩吗?不劝解也就罢了,为什么还在一边笑?’

    “罗汉摇头说:‘我是不好意思说,怕你难为情呀。’

    “婆罗门更加奇怪,一定要罗汉说出个所以然来。

    “于是罗汉问道:‘你听说过波尼你仙吗?’

    “婆罗门说:‘当然!这里就是波尼你仙的故乡,大家仰慕他的功德,还为他设像纪念。我怎么可能不知道他呢?’

    “罗汉正色说:‘我告诉你,你的这个孩子,就是波尼你仙的转世。他拥有远超常人的智慧,却不究真理,去研习世俗典籍,徒然荒废了精神和智慧,所以才在生死轮回中流转不休。因为他整理了梵文语法,积有善德,今生还能转世为人,成了你的爱子。但是这又有什么用呢?出不了轮回,今生还得要从头学习声明,受你的打骂。’

    “接着,这位罗汉又对目瞪口呆的婆罗门讲了一个故事——

    “从前,南海之滨有一棵枯树,树洞中居住着五百只蝙蝠。有一年冬天,一队商侣经过此地,停在树下歇息。当时天气寒冷,商人们聚集柴草,在树下燃火取暖。午夜时分,一个商人睡不着觉,便在火堆旁轻轻念诵起了《阿毗达摩》经论。这时火越烧越旺,一不小心,竟然将枯树给引燃了。

    “树洞中的蝙蝠顿时陷入一片火海之中,求生的本能使它们迅速飞向洞口,正当它们要飞离树洞逃出生天的时候,忽然听到有人轻声诵读经藏。美妙的经文吸引了这群蝙蝠,于是它们不再去管那燃烧的火焰,而是围聚在洞口,静静地聆听法音。五百蝙蝠,就在这听经的过程中一只一只坠落在火堆中化为灰烬。以此功德,命终之后遂得人身,成为五百位修行者。由于他们转生之时还持诵经文、爱乐法音,所以此生特别有智慧,最后全部证得圣果,成为五百阿罗汉尊者。据说,那些被迦腻色迦王和胁尊者所征召,在迦湿弥罗国结集作《毗婆沙论》的圣贤,就是当年枯树之中的五百蝙蝠。”

    讲到这里,玄奘心中也不禁感叹,连身处畜生道的蝙蝠们都能够闻法而喜,为求法而不惜性命,自己有幸入得人道,在求法的道路上又怎能心生懈怠?

    他又想起在峨眉山九老洞里所见到的那些蝙蝠,他也曾为它们诵经,不知那些蝙蝠是否也能成就声闻?

    “那阿罗汉讲了这个故事,婆罗门有什么反应吗?”圆觉问。

    玄奘道:“婆罗门已经听呆了,这时罗汉又说:‘我看哪,你就别再让他折腾这些世俗的学问了,只会白白浪费他的功德和智慧。最近迦腻色迦王与胁尊者召集五百圣贤,在迦湿弥罗国作《毗婆沙论》,我也是其中之一。这孩子天生就具有不凡之智,不如让他去迦湿弥罗学习佛法。’

    “说完这话,罗汉就显示神通,刹那间在婆罗门面前消失得无影无踪。

    “婆罗门受到了启悟,便将此事详细地告诉邻里,听任儿子出家修行。后来他的儿子成了一位著名的论师,同乡之人也多被感化,开始崇奉佛法,从此,娑罗睹罗邑城中佛法大兴。”

    听完这个故事,圆觉不禁笑道:“我跟那个小孩儿不同,我可不是什么圣贤转世,也没那么聪明的脑袋,我只盼着好好修行,将来能够证得阿罗汉果,脱去这身臭皮囊!”

    “这个志向可不一般,”玄奘道,“波你尼仙也未必能及。只是你为何不喜欢这身臭皮囊?”

    “因为我觉得好累,这身臭皮囊让我很不舒服,”圆觉说着,突然用手指着远方道,“师父你看!前面有座伽蓝,咱们投宿去吧。”

    玄奘摇头道:“时候尚早,何不再走一程?”

    圆觉道:“再走一程,今天也是走不到的。”

    玄奘叹道:“毕竟向前走一步,路程就少一步。不过为师看你也确实累了,咱们在此借宿也无妨。”

    圆觉大喜,说声:“那我先去借宿了!”便打起精神摧马向前。

    玄奘笑着摇了摇头,继续在后面不紧不慢地走着。

    不一会儿,圆觉就又跑了回来,脸上满是奇怪之色。

    “怎么了?”玄奘问,“前面不是一座伽蓝吗?”

    “是一座迦蓝没错,”圆觉道,“可是奇怪的是,那里的住持好像知道我们似的,一见我就问可是从摩诃至那国来的,又问我师父是不是玄奘法师?这岂不奇怪?”

    “那住持是什么人?”玄奘问道。

    “是个白须白发的老沙门,我只说借宿,没问他的名字,他却问了我一大堆问题。”

    “那么,你是如何回答他的?”

    “我就跟他说:没错,我师父是从东土来的,他叫玄奘。那老僧就很兴奋地问我,你师父在哪里?他说他很欢迎师父前去挂单。”

    玄奘点点头,一提缰绳,就要往那寺院的方向去。

    圆觉却一把拉住了他的手臂:“师父,我看,咱们还是再往前走一段吧。”

    “怎么了?”玄奘奇怪地看着弟子,“你不是累了吗?”

    “可我,我很疑心他啊……”圆觉压低声音道。

    “你疑心他什么?”

    “我疑心他……是个妖怪!”

    玄奘哑然失笑道:“走路的人,最忌讳的就是疑心了。中原有句话,叫做‘疑心生暗鬼’,你明白吗?”

    圆觉摇了摇头。

    玄奘道:“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你如果一生疑心,本来是人,也会变成妖怪;你如果信而不疑,就算是妖怪,也会变成人。所以,你还是快把疑心去掉,咱们放松心情前去挂单吧。”

    圆觉心里害怕,陌生的国度,陌生的人,总是让他感到紧张。但想既然师父敢去,那就一定没什么事,于是壮了壮胆子向前走去。

    两人来到伽蓝门前,却见那位老僧早已在山门外等候了。

    玄奘立即下马,上前合掌致敬:“游方僧玄奘,见过住持长老。请长老行个方便,许我师徒二人在此挂单,住宿一宿。”

    那老僧忙合掌还礼,激动地问道:“你真是从汉地来的玄奘法师吗?”

    “正是,有扰长者,心甚不安。但不知长老如何知道贫僧的名字?”

    住持道:“老僧是迦湿弥罗国之人,前些日子,有故国来的僧人在此挂单,他们向老僧说起法师,还说国王深信佛法,得知法师从万里之外远行至此,连连称叹,说此为甚深稀有之事,又派僧徒沿路打探消息,预备迎接呢。是以老僧知道法师之名。”

    “原来如此,”玄奘合掌道,“贫僧此行也是要去往迦湿弥罗的,多谢长老招待。”

    一边说,一边跟随住持长老进入寺中。

    晚课过后,玄奘同老僧讨论佛法,一直聊到深夜,这才睡下,因一路劳累,这一夜睡得极为香甜。

    圆觉的心里却总是放不下,以至于一夜没有合眼,直到第二天早上,见没有什么事发生,这才放了心呼呼睡去。

    玄奘情知这个弟子没睡好,因此早课的时候也没叫醒他,直到早课结束,才请寺中的一个沙弥去叫他起身。

    师徒二人用过早斋,玄奘便要辞别上路。长老说道:“老僧有一样东西想给法师看,法师请随我来。”

    说罢,他匆匆向前,将玄奘师徒领进一间禅室,从经架上翻出了一叠发黄的贝叶书卷。

    玄奘满腹孤疑地接过书卷,一眼便看出这是个手抄本,里面的梵文写法相当正规,还有个别古例,看来是个古老的抄本。令他倍感惊讶的是,书中还夹杂着一些汉字!

    书名叫做《魏国以西十一国事》,著书者竟是宋云!玄奘不禁低呼起来。

    “请问长老,这书卷是从哪里来的?”

    “是著书者放在本寺的,”住持答道,“大概有一百多年了吧。老僧只知,著书者是从东土汉地来的。”

    “正是,”玄奘点头道,“他是贫僧的同乡。”

    玄奘所说的“同乡”,并非单指他们同为中原汉人,实是因为宋云也是东都洛阳人,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同乡。

    早在取经之前,玄奘就听说过宋云的名字——他是北魏明帝时期掌管佛教的官员,当时被称为“僧统”,也是西行求法的前辈。

    据《北史·西域传》记载,北魏神龟元年(即公元518年),宋云与崇立寺沙门慧生、法力等人奉北魏胡太后之命出使西域,访求佛经。

    由于是国家派遣,一行人携带了大量礼品,主要有五色百尺幡千口,锦香袋五百枚、王公卿士幡两千口。从洛阳出发,入吐谷浑,经鄯善﹑左末﹑媲摩、于阗等地入钵和国,至厌哒国境。于神龟二年抵达乌仗那国。

    此后,他们用了两年时间在北天竺一带广礼佛迹,访问了犍陀逻等地,于正光三年(公元522年)携大乘经论一百七十部,循原路返回洛阳。

    这段旅程最为传奇的是,宋云回国途经葱岭的时候,竟意外地遇见了达摩祖师,只见这位老僧一手拄着锡杖,一手掂着只鞋子,赤着双脚,由东往西翩翩而来。

    宋云急忙停步问道:“大师,你往哪里去?”

    达摩回答说:“我在东土尘缘已了,现在要回西天去。”

    接着又道:“你回京之后,不要说见到了我,否则会有灾祸。”

    宋云笑问:“什么灾祸?会危及下官的性命吗?”

    祖师微微一笑:“那倒不至于,不过你可能会遭点牢狱之灾。”

    说罢,告别宋云,飘然而去。

    宋云只当达摩说的是戏言,丝毫没有介意。回到京城,向皇帝复命交旨时,顺便就提到了他途经葱岭遇见达摩祖师之事。

    谁知话音未落,孝静帝就发了火,怒斥宋云:“人所共知,达摩两年前就已经在禹门圆寂,葬于熊耳山,造塔定林寺,你怎么浑说在葱岭遇见了大师?你这分明是胡说八道,欺瞒君上,真是岂有此理!”

    说罢不由分说,命侍卫把宋云扭出殿外,五花大绑投入监牢。

    没过多久,西域的使臣到东魏回访,和孝静帝谈到了当年出使西域的宋云,并对其大加赞赏。

    孝静帝心有所动,决定重新审理宋云欺君一案,于是将宋云传上大殿,命他把在葱岭遇见达摩的事情,如实说来。

    宋云叩首流泪道:“陛下容禀,臣确实在葱岭见到了达摩祖师,当时祖师光着脚,一手拄锡杖,一手提只履,独自一人翩翩西行,称要回西天去,并嘱咐臣不要将这件事说出去。臣以为是戏言,兼之不敢欺瞒圣上,便如实奏陈。臣所言句句是实,不敢欺君,万望圣察!”

    孝静帝听后半信半疑,群臣也是议论纷纷,有的说:“达摩圆寂,人所共知,哪有死人还阳之事?宋云分明是在欺君犯上,理应依法处置。”有的说:“宋云已被监禁,岂敢再有欺瞒?此事既然真假是非难以分辩,不如开棺验证。”

    孝静帝采纳了后一条建议,遂命人开棺视之。

    在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下,达摩的坟墓被打开了,只见棺材中人影皆无,只余一只僧鞋。

    宋云蒙受的不白之冤遂得到平反昭雪。

    玄奘去过少林寺,在碑廊内还见到过一块《达摩只履西归圆碑》,上边刻有四句话:

    “达摩入灭太和年,熊耳山中塔庙全。不是宋云葱岭见,谁知只履去西天。”

    这便是达摩祖师只履西归的故事。

    据说,宋云等人撰有记述此行的文字,可惜已全部遗散。幸好有宋云同时代的杨炫之所撰的《洛阳伽蓝记》,综合收录了宋云等人的记述,因为是以宋云为主线,后人便将这部分文字称为《宋云行纪》。

    玄奘万万没有想到,北印度乌仗那国的一位佛教徒竟然藏有一部中国官员百年前的笔记!

    宋云时期的印度还属于笈多王朝,这个北魏时期的使臣堪称是那个时代最值得钦佩的探险家了。

    “长老,这部书卷可以借弟子看一晚吗?”玄奘恳求道,“弟子想将它抄录下来。”

    “当然,”那长老道,“这是法师故乡之人的笔记,法师尽管拿去抄录,走前还给我就行了。”

    “多谢长老,”玄奘感激地说道,“那我师徒二人就在这里多打扰几日。”